教會歷史
約瑟·斯密時代的基督教派


「約瑟·斯密時代的基督教派」,教會歷史主題

「約瑟·斯密時代的基督教派」

約瑟·斯密時代的基督教派

年輕的約瑟·斯密祈求能知道「所有的教派中哪一個是對的」,此時他心裡可能想著,自己在家鄉附近接觸過的一些基督新教派別,其中有一個是對的。1他在一項紀事中描述,他想要加入衛理公會、長老會和浸信會當中的一個,他也可能曾考慮加入其他的教派。上個世紀以來,宗教派別的數目大幅增加,大多數的美國人都能分辨這許多「派別」的差異。

在約瑟·斯密的年代,美國大多數的教派屬於基督新教,羅馬天主教於19世紀初期在美國壯大的時候,只有少數天主教徒成為後期聖徒。美國新教兼具多元和複雜的色彩,早期的後期聖徒大多有此宗教背景。

歐洲宗教改革和基督新教派別

人們對中世紀末期的天主教會諸多不滿,導致西歐基督教派分裂,就是今日大家熟知的宗教改革。16世紀中葉,馬丁·路德在德國發動一場影響深遠的早期改革運動,該運動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約翰·喀爾文比同時代的路德年輕一些,他發展出一套細緻的神學,試圖在瑞士日內瓦的宗教社區裡實現他的理念。路德、菲利普·墨蘭頓和烏利希·慈運理等宗教改革家草擬了信仰宣言,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協同書」,被宗教改革運動的信徒視為信條。包括重浸派改革運動參與者在內的其他信徒,則是拒絕相信這些信條。

幾個世紀以來,英國的基督徒已孕育出獨特的傳統,但在1534年,英國國會宣布亨利八世國王依法為英國國教會最高領袖,戲劇化地脫離了羅馬天主教會。接下來的幾百年,英國國教會(聖公會)經歷了一連串的內部改革運動,衍生了脫離聖公會的清教徒、長老會和貴格會教派。殖民者在北美這塊新土地上定居時,這樣的分裂也在大西洋彼岸蔓延開來。

在美國早期蓬勃發展的基督教派

英屬美國殖民政府遵循歐洲的慣例,授予某些教會官方的特許待遇,並以稅收支持他們。清教徒的公理會在這樣的特許下興盛起來,在18世紀中葉的北方殖民地居於領導地位。英國國教在中部的殖民地擁有眾多信徒,但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愛國者和效忠英國的人決裂,美國這群聖公會信眾疏遠他們的上級教會,並改用新名稱,稱為美國聖公會。

這些殖民地提供了極大的宗教自由,有些在歐洲停滯不前的宗教運動卻在北美興盛起來,例如,衛理公會的宗教運動在北美所吸引的人數,遠超過在英國本土的人數。正當英國政府將國內執行浸沒洗禮的基督徒關進監獄時,在美國的信徒卻創立了浸信會。

美國於18世紀末期建國之後,宗教派別逐漸增多。美國憲法及後來各州的立法機關都撤銷州政府給予教會的特許待遇,此舉促成許多其他教會日後的繁榮昌盛,衛理公會和浸信會的信徒人數更是迅速成長,超越了公理會這個原先在19世紀中葉之前北美最大的教會。

人們有時以組織架構和崇拜形式將這些教派分門別類,例如,聖公會有時被稱為「上層教會」,因為他們強調英國國教從天主教傳承下來的較為正規的儀式和階級制度。另一方面,衛理公會和浸信會則偏向「下層教會」的聚會形式,強調個人的靈性經驗和歸信更勝於聖職權柄和儀式。「下層教會」的基督徒後來被稱為福音教派信徒,對許多宗教和社會改革運動均有貢獻,他們是約瑟·斯密在個人歷史中寫到的促進宗教復甦的重要推手。復甦運動的目的,往往是為了使所有的基督徒更活躍,而不是爭取讓歸信者加入特定團體。福音教派的宗教運動,加上宗教派別的蓬勃發展,使得美國境內上教堂和接觸宗教的人數大幅增加。

本教會早期成員的宗教背景

許多早期的後期聖徒原本屬於衛理公會、長老會和浸信會,也有些人曾屬於公理會、路德會、美國聖公會、貴格會、震教會,或者是不屬於任何教派的新教徒。俄亥俄州有一個浸信會的改革團體,想要復興新約當中原始的基督教會,這群人在1830年遇到了後期聖徒傳教士,其中許多人相信了摩爾門經。這次宗教復興運動中還有一些人則另組教派,即眾所周知的基督教會(基督信徒會)。

雖然這些後期聖徒離開了原先的教會,但他們在加入本教會時,也帶來了許多傳統和信仰。如此多采多姿的基督徒背景,為本教會初期的文化作了相當多的貢獻。

相關主題約瑟·斯密時代的宗教信仰覺醒與復甦約瑟·斯密第一次異象的紀事

註:

  1. Joseph Smith, “History, 1838–1856, Volume A-1 [23 December 1805–30 August 1834],” 1–3, josephsmithpaper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