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第7章:「清潔……的虔誠」:透過探訪教導看顧和施助


第7章

「清潔……的虔誠」

透過探訪教導看顧和施助

耶穌基督在世時,以身作則向我們顯明應過的生活。伊莉莎·舒姊妹寫道:「祂為我們標明道路,並一路帶領著我們。」1祂向我們顯明該如何施助——如何彼此看顧和鞏固。祂以一個一個地方式,施助個人。祂教導,我們應當撇下九十九隻羊,去救那隻迷途的羊。 2祂個別地醫治和教導人們,甚至花時間和2,500位群眾的每個人相處,讓他們每個人都能親自見證祂的神性。3

救主在傳道期間召喚祂的門徒與祂一起工作,讓他們有機會為人服務、變得更像祂。在慈助會,每位姊妹都有機會透過探訪教導,一個一個地看顧和鞏固姊妹們。第十五任總會慈助會會長茱麗·貝克姊妹說:「由於我們效法耶穌基督的榜樣與教導,因此我們重視這項神聖召喚,代表祂去關愛、認識、服務、了解、教導和施助。」4

探訪教導的緣起:收集捐獻和安排服務

1843年,由於伊利諾州納府的人口增加,該城市的後期聖徒劃分成四個支會。在那年7月28日舉行的一項會議中,慈助會領袖在每個支會指派了四位姊妹組成探訪委員會。探訪委員會最顯著的責任就是評估需求和收集捐獻。

捐獻包含了金錢、食物和衣物,而探訪委員會每週將她們收集到的捐獻交給慈助會的財務人員,慈助會運用這些捐獻來援助和救助貧困者。

有位姊妹在履行這項責任時,表達自己的信念說:「我們的救恩取決於我們對窮人是否慷慨。」另一位姊妹亦有同感,說:「主一再地證實此事,祂對於我們的仁愛舉動感到喜悅。」5

這個作法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中期。通常,受指派去探訪的姊妹們會提著籃子,收取火柴、米、小蘇打和瓶裝水果等物品。所得的捐獻大多用於協助供應當地的需求,但有些則用來供應遠在千里之外人們的需求。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慈助會姊妹將500,000件衣服收集、分類、修補和打包,運往歐洲。

除了收集捐獻,探訪委員會也會評估探訪家庭的需求。她們向慈助會領袖報告所觀察到的情形,然後由領袖安排協助事宜。

第六任總會會長約瑟F.·斯密會長曾談到,他看到慈助會姊妹為某個家庭付出了基督般無私的愛:

「不久以前我很榮幸能到一個偏遠地區,探訪一個錫安支聯會的村落。當時整個地區都普遍受到疾病的侵襲。我們旅行了許多天,才在傍晚抵達那屯墾區,隨即應邀與會長一同走訪一些病人。我們發現有位貧困的姊妹趴在床上,病情十分危急。她可憐的丈夫坐在病床邊,因妻子重病而憂慮不已,幾個嗷嗷待哺的小孩也聚在一旁。一家人看起來十分困苦。

「不久,一位和善慈祥的中年婦人進到屋裡,帶了一籃營養的食物和佳餚給這困苦的家庭。詢問之下,我們得知她是奉支會慈助會的指派,在當晚來看顧及幫助這位患病的婦人。她作好一切準備來照料小孩,幫他們洗澡、餵食、哄他們睡覺,並打掃房子,盡可能地使那生病的婦人及其丈夫感到舒適。我們亦得知,隔天會有另一位好姊妹奉派來接手。就這樣,這個貧困的家庭每天都從慈助會的姊妹那裡得到最親切的照護,直到病人恢復健康、解除病痛為止。

「我們亦得知,這個慈助會的組織如此完善,姊妹們如此訓練有素,因此屯墾區中每一個患病的人都能得到類似的照護、安慰與救助。我以前從未目睹過此一偉大組織把它的功用與優點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我心想,主啟示先知約瑟·斯密在教會中設立這樣一個組織是何等地慈悲啊。」6

探訪教導是靈性上的施助

儘管探訪教師總是照顧個人與家庭的屬世需要,但是她們還有一項更崇高的目的。第二任總會慈助會會長伊莉莎·舒姊妹教導:「我認為探訪教師是一項崇高神聖的職位,我希望姊妹們不要認為這項職務只是在為窮困者向人乞討。妳們應充滿神的靈,懷著智慧、謙卑和愛心的態度,那麼即使她們沒有東西可以捐贈,也不怕妳們的到訪。」

舒姊妹希望姊妹們在受到探訪之後,會「察覺到她們家裡有所不同。」7:她勸告探訪教師在探訪家庭之前要先在靈性上作好準備,使她們能查明和滿足那些家庭在屬世和屬靈上的需要,她說:「探訪教師……應當充滿主的靈,以便在進屋時,能知道屋裡的氣氛。……要在神和聖靈之前懇求,好使自己能獲得〔聖靈〕,使妳能準備好面對那個家庭的氣氛。……有時候妳會想要說出平安與安慰的話語,如果妳發現有姊妹的感覺冷淡,就要真心地關心她,像妳讓孩子靠在胸前那樣,使她感到溫暖。」8

圖像
莎拉‧甘

莎拉·甘

莎拉·甘在1860年代後期擔任支會慈助會會長,她與她支會裡的姊妹們分享了類似的忠告:「探訪教師有責任每月探訪一次〔指派給她們的〕姊妹們,詢問這些成員的生活是否順利、快樂。她們有責任講述智慧、安慰與平安的話語。」9慈助會領袖強調,探訪教師「不僅要收集物資,更要教導和講解福音原則。」101916年,教會正式要求探訪教師,不僅要提供屬世的服務,也要每月討論一項福音主題。從1923年起,總會慈助會會長團開始每個月提供統一的信息,由探訪教師來傳達。

「探訪教導的再生」——「為婦女帶來美好經驗」

1944年,教會福利計畫(見第5章)實施八年後,第八任總會慈助會會長艾美·列曼姊妹開始質疑,一直以來由探訪教師負責收集捐獻的傳統作法,是否該延續下去。在研究該議題後,她和她的諮理向總主教團建議,「收集款項的事……應當由總會持有權柄人員決定,而不是慈助會。」

總主教黎格蘭·理查將此項建議呈報給總會會長團。他後來報告說,總會會長團和總主教團都覺得「慈助會停止由探訪教師收集慈善款項是明智之舉。」11

貝拉·施百福姊妹當時是列曼姊妹的第二諮理,她針對這項探訪教導上的變動,分享了親身的經驗:

「總會弟兄們說:『慈助會的探訪教師不必再收集慈善款項了,妳們要成為一個服務的組織,而不是一個慈善救濟的募款組織。』

「……我仍清楚記得,有一天我跟慈助會會長團成員、祕書和兩三位理事會成員坐下來開會,其中一位姊妹說:『這等於是敲響探訪教導的喪鐘。如果她們不能去為窮人募款,還有誰會願意挨家挨戶地去拜訪呢?』……我發表看法,說道:『我不相信這是探訪教導的喪鐘,我相信這是探訪教導的再生;我相信許許多多曾經拒絕擔任探訪教師的姊妹,現在會很樂意當個親善的訪客,觀察那戶人家的情形,了解他們有哪些需求,而不是在作社會福利調查。她們不會覺得像是在要錢,她們會知道她們是去提升那個家庭的靈性。對於有此需要的婦女,這將是美好的經驗。……我一點也不認為探訪教導會就此終結。』

「事實也證明並非如此。從那時起,這項計畫不斷蓬勃發展,之前沒做過探訪教導的婦女也要求去做探訪教導。」12

施百福姊妹後來成為第九任總會慈助會會長。她看到無數例子,顯示探訪教導能將美好的事物帶進慈助會所有姊妹的生活中。她見證:

「有很多非常美好的事都是由我們的探訪教師和慈助會會長完成的,因為她們秉持著這項召喚的精神去行善,她們是慈助會的代表。……她們是母親,基於人類天性,她們了解其他婦女,也能體會她們的憂愁。因此我們絕不可有狹隘的觀念,認為社會福利只是為饑餓或貧窮的人所設的。救主不也曾告訴我們要記住那些在靈性上貧窮的人嗎?有錢人不是也和窮人一樣會生病嗎?他們不是也很難找到能看顧他們的人嗎?……而這正是慈助會應當做的事。我可以告訴各位數不清的真實故事,探訪教師們因履行召喚,而幫助接受探訪的家庭分勞解憂。」13

一份殊榮、職責和承諾:分享全世界探訪教導的願景

總會會長團的諮理亨利·艾寧會長見證,探訪教導是主計畫中的一環,要為世界各地的人提供協助:

「在這個形形色色的世界中,唯一能在這麼龐大的教會裡提供支持與安慰的體系,只有透過住在貧困者周遭的僕人才能實現。主從慈助會的一開始就已經預見了這點。

「祂設立了一個模式。兩位慈助會的姊妹蒙受主的召喚,接受指派去探訪另一位姊妹。這項做法從一開始就是對的。 ……

「慈助會的成員向來受到當地持有聖職的牧人之信任。每位主教和分會會長都有一位慈助會會長可以倚靠。慈助會會長則有探訪教導教師去了解每一位姊妹的考驗與需求。她可透過這些教師去了解每個人和每個家庭的內心世界。她可以提供所需,協助主教履行其召喚,去滋養個人和家庭。」14

如艾寧會長所言,探訪教導非常適用於教會在全球不斷成長的現況。透過這個看顧的體系,每位後期聖徒婦女都有機會成為主手中的工具。

慈助會的姊妹一直勤奮地在世界各地進行探訪教導的工作。例如,教會在巴西成立初期,大多數分會都沒有慈助會,也不知道該如何成立慈助會。由於當地領袖對慈助會所知甚少,當時的傳道部會長威廉·班加特就召喚妻子潔若婷·班加特擔任傳道部的慈助會會長。她對這國家不熟悉,語言也不流利,而且才剛生下第七個孩子。儘管如此,她開始與她的諮理和祕書一起工作。這些姊妹們由傳教士姊妹協助口譯,決定「她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教導姊妹們如何互相探訪,去了解姊妹們的需要。因此她們說:『我們要教導關於探訪教導。』 ……

「她們決定從聖保羅的一個小分會開始做起,那個分會位於該城市的工業地區,當地的居民大多非常貧窮。慈助會會長團事先通知那個分會的幾位姊妹說:『請在某個晚上的某個時間,到我們租的那棟房子來和我們開會。』」

班加特姊妹和一位諮理「開車穿越這個擁有一千兩百萬人口的城市,來到這分會,……有七位謙卑的婦女到場。」

會議一開始,姊妹們先唱詩歌和祈禱,之後班加特姊妹的一位諮理站起來教導關於探訪教導的事。「她拿著一張小紙條,身體顫抖得很厲害,連紙條都在搖晃。她站起來唸出她的信息,前後花了五分鐘。

「她在唸完後坐下,所有的人都轉身看著〔班加特姊妹〕,她說:『我不會說葡萄牙語。』但是她們希望她教導她們,房間裡沒有人會說英語,她站起身來,把她所懂的葡萄牙語都說出來,就是以下這四句話:

「『我知道神活著。(Eu sei que Deus vive.)』

「『我知道耶穌是基督。(Eu sei que Jesus é o Cristo.)』

「『我知道這是真實的教會。(Eu sei que esta é a igreja verdadeira.)』

「『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Em nome de Jesus Cristo, amém.)』

「這就是那個小分會召開的第一次慈助會會議——由一位不曾有過探訪教師,不曾看過探訪教師,並且不曾擔任過探訪教師的姊妹,以探訪教導為主題作了五分鐘演講,〔之後〕以一段對福音的見證作為結束。」

「……從當初那一小群人和其他像她們一樣的人開始,慈助會如今已經在巴西這個國家茁壯成為一個美好、生氣勃勃且信心十足的婦女團體。這些姊妹都是才華洋溢、受過教育、聰穎傑出的領袖。若非耶穌基督的福音及她們的信心,她們無法達成如此的成就。」15

探訪教導已成為一項有力的工具,讓世界各地的後期聖徒婦女藉此關愛、教導和服務他人——如約瑟·斯密教導的,「按照神深植在妳們心中的同情心來行事」。16

盡心盡力的探訪教師響應後期時代先知的號召,提供基督般的服務。第十二任總會會長賓塞·甘會長教導:「神確實很關心我們、眷顧我們,但祂往往是藉著其他人來滿足我們的需要。所以,在祂的國度中,我們必須為彼此服務。」17第十六任總會會長多馬·孟蓀會長說:「我們周遭都有需要我們關懷、鼓勵、支持、安慰、仁慈相待的人,……,我們就是主在這世上的手,有責任為祂的兒女服務、提升他們;主有賴我們每一個人來達成這些事。」18

今日的探訪教導:繼續努力效法耶穌基督

只要後期聖徒婦女遵守所立的聖約來效法耶穌基督,探訪教導的故事就會不斷在各地姊妹的生活中流傳。總會會長團第二諮理迪特·鄔希鐸會長說:「諸位美好的姊妹們為人提供愛心服務,並不是想要獲得個人的好處。妳們在這件事上效法了救主,祂雖是君王,卻不追求身份地位,也不在意別人是否注意到祂。祂無意與人競爭。祂的心思總是想著去幫助別人。祂教導、醫治人們,和他們談話並且聽他們說話。祂知道真正的偉大與外在的榮華富貴或地位並沒有什麼關係。祂教導並且奉行這項教義:『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19

這些年來,姊妹們已學到,探訪教導有賴於承諾、奉獻和犧牲。她們已學到,她們需要聖靈來指引她們的探訪工作;她們也看到,透過教導真理和作見證,懷著愛心提供屬世的協助,樂意與姊妹同哀、安慰她們、為她們分擔重擔,能帶來莫大的力量。

承諾、奉獻和犧牲

甘會長強調,探訪教師需要有完全的承諾和投入。他說:「妳們的責任在許多方面與家庭教導教師很類似,簡而言之,就是要『一直看顧教會成員』——不是每個月二十分鐘,而是要一直這樣做——『和他們在一起,並堅固他們』——不是只敲敲門,而是與他們在一起,振奮他們、鞏固他們、啟迪他們,使他們有力量——『確使教會裡沒有罪惡,沒有冷酷……,沒有背後中傷,也沒有邪惡的言談』」20甘會長從妻子嘉美娜身上看到這樣的獻身投入,甘姊妹談到自己如何努力當個探訪教師:「我盡量不去壓抑任何說好話、做好事的念頭。」21

探訪教導是一項持續進行的指派工作,永遠沒有真正完成的時候。探訪教師經常需要付出犧牲及不畏挫折,尤其在工作看似毫無進展的時候更是如此。凱西·韓福瑞的故事便是一例:

「我初次被召喚為探訪教師的時候,受指派探訪一位從未參加聚會的姊妹。……我每個月一定去敲她的門。她會打開裡面的門,但是讓外面的紗門關著。……她什麼話都不說,只是站在那裡。我會用快樂的表情說:『嗨,我是凱西,妳的探訪教師。』由於她什麼話都不說,我會說:『我們今天的課程是關於……』,然後試著簡單扼要地說一些振奮人心和親切友善的事情。我說完時,她會說:『謝謝妳』,然後把門關上。

「我不喜歡去那裡,……但我還是去了,因為我想要服從。就這樣過了七八個月後,我接到主教打來的電話。

「『凱西,』他說,『你探訪教導的那位年輕婦女剛生了一個孩子,那嬰兒只活了幾天就死了。她和她的丈夫要在墓地旁舉行下葬儀式。她要我問妳願不願意陪她一起去,她說妳是她唯一的朋友。』我去到公墓。在場的只有那位年輕婦女、她的丈夫、主教和我,沒有別人。

「我每個月只見她一次,而且每次都是短短幾分鐘。隔著紗門,我甚至看不出她懷有身孕,但我那笨拙卻充滿希望的探訪卻造福了我們兩個人。」22

尋求聖靈的指引

忠信的探訪教師不斷地尋求及蒙得靈性上的指引。一位巴西慈助會姊妹談到有一次她獲得主的幫助:

「我無法用電話與姊妹們聯絡,因為我們都沒有電話。所以我會跪下來祈禱,想知道那星期我需要探訪誰,而我每次都能如願以償。〔例如〕,支會裡有位年輕姊妹,沒有衣服給即將出生的嬰兒穿。我不知道她的預產期,不過我知道她快生了。我召集了幾位姊妹,我們一起為她的嬰兒製作衣服,我們可不希望她用報紙包著嬰兒回家。我們不能用電話互相連絡,所以我作了祈禱,我獲知該在什麼時候帶著這些嬰兒服到醫院去。我到達醫院時,她才剛分娩,所以我能及時把慈助會姊妹們送的衣服交給她。」23

由於每位姊妹的處境都不同,探訪教師需要來自聖靈的特別指引,以便知道用什麼方法最能幫助每個探訪對象。奈及利亞的佛蘿倫斯·區克鄔拉就曾獲得這樣的指引。她「受指派去探訪教導一位在婚姻和家庭上遇到困難的姊妹,因此必須約在市場見面作探訪。區克鄔拉姊妹在聆聽和觀察這位姊妹所遭遇的挑戰後,她請自己的丈夫給她一個聖職祝福,使她能知道如何幫助這位苦惱的姊妹。接受過祝福後,她覺得應該與這位姊妹討論什一奉獻的重要。『她含著眼淚告訴我,她並沒有繳付什一奉獻,因為她賺的錢不敷使用。』區克鄔拉姊妹回憶道。『我建議她和我一起討論瑪拉基書3:10,並且要她到我家去,好能放鬆心情、單獨和我討論,她同意了。經過討論後,我鼓勵她運用信心繳付什一奉獻,並且至少要持續六個月,我也藉著聖靈向她作見證。』

「……這次見面過了幾個月後,這位姊妹的情況有了大幅改善。她的女兒得到了獎學金,得以完成高中教育,她的丈夫也在主教的協助下變得活躍,接受了召喚。他們夫妻兩人也一起努力改善財務情況和兩人之間的關係。他們後來也成了啟發別人的好榜樣。」24

教導真理和作見證

甘會長曾教導,探訪教師分享福音和作見證時,能夠幫助姊妹們跟隨救主:

「兩位姊妹能結伴去探訪一個家庭,這是何等光榮的機會。 ……

「依我所見,這項探訪教導計畫不能用強迫的方式。這是一件用愛心和鼓勵去做的工作;愛心可以讓這麼多人歸信、讓這麼多人受到鼓舞,實在令人驚奇。就如主在許多啟示中說的,我們是要『警告、講解、勸勉、教導,並邀請……歸向基督。』(教約20:59)。……

「不要以能夠登門拜訪和結交朋友感到滿足,這些當然也是必要的。……友誼當然很重要;如果能結交朋友,同時又能教導人們認識生命與救恩的永恆原則,豈不是更好?

「妳們的見證是最好的媒介。……妳們不必總是用非常正式的態度來作見證;作見證有許多種方式。 ……

「……探訪教師……在展現活力、分享願景、徹底履行職責和分享見證方面,都必須表現卓越。」25

有位年輕母親向幫助她回歸福音生活的探訪教師表達感謝:

「我到現在都一直很感謝我的探訪教師,因為她們愛我、不論斷我。她們的確讓我覺得我很重要,也讓我知道自己在教會中有一席之地。

「她們來我家,我們會坐下來聊天。……她們每個月帶一項信息給我。

「她們每個月都來拜訪,讓我覺得有人重視我,讓我覺得她們真的關心我、愛我、看重我的價值。

「由於她們的拜訪及探視,最後我決定我該重回教會了。我想我之前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回去,而經由她們的造訪和主動關心,讓我知道該怎麼做。

「我們必須了解,不論我們現在是什麼樣子,神都愛我們,而我的探訪教師幫助我了解確實如此。

「如今我和我的丈夫已在聖殿印證了。」26

探訪教導是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帶進姊妹們及其家人生活中的一個方式。第十三任總會慈助會會長瑪麗·史穆姊妹說:「我想請求姊妹們不要擔心是否該打一通電話,每季每月是否該作一次探訪,以及這麼做是否行得通,而是要專注在滋養柔弱的靈魂。我們的責任是要確使福音的火焰繼續熊熊燃燒。我們有責任去尋找迷失的羊,幫助他們感受救主的愛。」27

甘會長教導:

「現在有許多姊妹是穿著破衣——靈性的破衣——在度日。她們有權利穿上錦袍——靈性的錦袍。……能進入姊妹們的家中,將她們身上的破衣換成錦袍,〔這〕是妳們的特權。 ……

「……妳們是去拯救靈魂。誰能夠說,今日教會中某些活躍成員之所以活躍,不是因為妳們曾去探訪她們,給了她們新的展望與願景呢?妳們拉開了簾幕,開拓了她們的視野。 ……

「瞧,妳們不僅是拯救了這些姊妹,甚至也拯救了她們的丈夫與家庭。」28

懷著愛心給予屬世上的協助

探訪教師提供屬世上的服務和看顧,都是基於仁愛。有時姊妹及其家人在物質生活上需要幫助,卻很難或無法獨力解決,而這種情形可能發生在嬰兒出生、家人生病或死亡的時候。和納府時期及西遷至鹽湖谷旅途中的早期慈助會姊妹一樣,現代的探訪教師往往是最先伸出援手的人。有位名叫薇拉·費夫的姊妹在醫生判定她的雙腿必須截肢時,獲得了這樣的援助:

「她下定決心不要造成別人的負擔;在家人的鼓勵下,她學會使用輪椅,但是他們擔心她要如何做家事和準備三餐。

「有一天她的女兒娜達·艾密特來幫忙,發現探訪教師已經來過了,而且還將房子打掃得一塵不染。費夫姊妹的聲音聽來很愉快,心情也穩定了許多。她的女兒不好意思讓探訪教師做這項工作,她跟母親說,家人會雇用一位婦人來打掃,不該讓探訪教師幫這個忙。

「這位女兒跟探訪教師談論這件事情的時候,她們了解這家人的感受。於是她們說明,能到費夫姊妹家裡探訪是件很開心的事,她積極主動的態度鼓舞了她們,並且費夫姊妹反而還幫助她們作族譜。這些探訪教師說:『請不要讓我們失去獲得這些祝福的機會。』」29

探訪教師為費夫姊妹做她無法親自做的家事,藉此表達她們的關愛。她們彼此服務時,大家的情感更為緊密,靈性也更加鞏固。

與哀者同哀,給予安慰,分擔他人的重擔

第十二任總會慈助會會長依蓮·傑克姊妹教導:「在探訪教導時,我們互相關懷。雙手往往能表達言語無法傳達的意思。溫暖的擁抱,勝過千言萬語。共同歡笑能使人團結在一起。彼此分享的時刻,能使靈魂重獲力量;我們未必能讓愁苦的姊妹減輕負擔,但是我們可以扶持她,讓她能承受重擔。」30

有位姊妹的丈夫剛去世不久,她很感謝與她同哀、安慰她的探訪教師。她寫道:「我非常需要能找到一個能聽我傾訴的人。……她們聽我傾訴、安慰我。她們和我一起流淚,她們擁抱我。……〔而且〕在我孤單無依的前幾個月裡,她們幫助我走出深切的絕望與消沉。」31

另一位姊妹在探訪教師對她付出真誠的仁愛後,總結她內心的感受說道:「我知道我並非僅是她探訪紀錄簿上的一個數字而已,我知道她關心我。」32

探訪教導使探訪教師蒙受祝福

當姊妹們擔任探訪教師去為人服務時,她們本身也得到祝福。第十一任總會慈助會會長芭芭拉·烏因達姊妹教導:「每位姊妹都有探訪教師,是很重要的事——這可以讓她感到有人需要她、愛她和關心她。但同樣重要的是,這能讓探訪教師的愛心增長。指派教會中的婦女擔任探訪教師,是讓她們有機會培養基督純正的愛,這會成為她們生命裡最大的祝福。」33

有位姊妹談到她為姊妹們服務時,傾注在她身上的祝福:

「丈夫和我結婚後不久就移居紐澤西州。丈夫當時就讀醫學院一年級,很少在晚上十一點半之前回家。……搬到那裡後,我一時之間還沒交到什麼新朋友,日子非常寂寞難熬。

「我新支會的主教請我負責一項為支會西班牙語成員成立的計畫,這包括在聖餐聚會中擔任口譯、教導福音教義班以及督導慈助會。除了那些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人以外,我是支會中唯一會說流利西班牙語的姊妹。

「除了這些責任之外,慈助會會長又給了我一份有12位姊妹的探訪名單,她們都住在市區另一邊的西班牙語區。我得承認,我那時對這項新的指派工作並不熱衷。其他召喚已經讓我很忙了,我擔心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去關心她們。……不過我還是約了幾位姊妹作探訪教導。沒多久,我就坐在杜梅玆姊妹家的客廳了。

「『妳是我的探訪教師?』杜梅玆姊妹走進客廳時問道。『歡迎光臨,已經兩年沒有探訪教師來看我了。』她專心聆聽我的信息,我們聊了一會兒,她一再感謝我的到訪。

「在我離開之前,她把五個孩子都叫過來,用西班牙語唱『我是神的孩子』。她擁抱我,緊緊握住我的手。 ……

「第一次外出探訪幾位姊妹的情形,都比我預期的更好。接下來幾個月裡,姊妹們都和善親切地歡迎我到她們家,於是我開始期待能去探訪。當我與這些美好的姊妹們更熟識,我聽到她們所遭遇的種種不幸和逆境,都是我先前沒想過的;這些姊妹和她們的家庭大多經濟困難,我決定至少要幫助她們過得舒適些。於是我去探訪時,開始帶些燉煮的食物去。我帶這些家庭出遊,也開車帶她們去看醫生和上街購物。

「我在為人服務時,很快就將自己的寂寞心情拋諸腦後。這些我起初覺得和我差異甚大的姊妹,不久就成了我的知心好友。這幾位朋友忠誠、堅定,連我為她們做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會表示感謝。她們也會事先想到我的需求:我經常會收到她們貼心的電話和禮物。有位姊妹為我鉤織了一條桌上的桌墊,還有位姊妹寫了一首詩為我慶生。」

「但是在這些召喚服務幾個月後,我開始為自己的能力有限,無法讓這些朋友的生活過得更安全舒適感到挫折。 ……

「有天晚上我感到特別沮喪,於是我跪下祈禱,祈求主指示我該走的方向。我感覺到主希望我幫助這些姊妹變得更自立,能彼此服務。老實說,我很懷疑這些生活負擔如此沉重的人,怎麼會有力量去彼此鼓舞提升,但是我知道我需要聽從這項提示。

「首先,我重新安排西班牙語慈助會的探訪教導計畫,我一位忠信的朋友莫瑞拉姊妹主動表示願意探訪其中六位姊妹,我起初的反應是提出反對:『這條路線,沒有車是應付不來的。用走的,太遠了!』但我隨即記起祈禱後所得到的那個感覺,也就是讓姊妹們彼此服務。於是,我把六位姊妹都放進莫瑞拉姊妹的探訪教導名單裡。

「莫瑞拉姊妹完成了路途遙遠的探訪教導,回家後打電話給我,她充滿了主的靈。……她的雙腳酸痛,但是主減輕了她的重擔,使她的心情愉快。

「莫瑞拉姊妹探訪幾次之後,便邀請另一位姊妹加入她的探訪路線,跟她一起用走的。 ……

「我一開始留心注意之後,就發現各種能幫助這些姊妹自助和助人的方法。 ……

「就在我看到支會成員在靈性上大幅成長時,我接到我們夫妻要搬家的通知。……我一點都不想離開這些美好的朋友,我很希望能繼續和她們一起服務——我們讓彼此都獲得許多收穫。不過至少我看得出,她們在生活中努力推動福音偉業,她們彼此照顧。當初一開始我是很勉強投入這項工作,後來卻得到滿滿的收穫。」34

朗卓·舒

第十五任總會會長朗卓·舒會長教導慈助會姊妹要以身作則地彰顯純正的信仰。他說:「使徒雅各說:『在神……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慈助會的成員都接受此項真理,並確實已在生活中以身作則地彰顯純正的信仰:她們施助遭受苦難的人,對孤兒寡婦伸出愛的臂膀,並且保守自己不受世俗的沾染。我可以見證,世上再也找不到比慈助會的組織裡更純潔、更敬畏神的婦女了。」35

從在納府的早期歲月到今日,慈助會中純潔、敬畏神的婦女,一直藉著愛心、受靈啟發的探訪教導來彼此看顧和鞏固。這種施助是以一個一個的方式、作心對心的分享與交流。

第7章

  1. 伊莉莎·舒,「大愛與大智」,聖詩選輯,第118首。

  2. 路加福音15:3-7

  3. 尼腓三書11:13-1717:5-25

  4. 茱麗·貝克,「慈助會:神聖的事工」,2009年11月,利阿賀拿,第113頁。

  5.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July 28, 1843, Church History Library, 101.

  6. Joseph F. Smith, “Address of President Joseph F. Smith,” Woman’s Exponent, May 1903, 93;亦見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F.·斯密(1998),第186–187頁。

  7. Eliza R. Snow,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s, Sixth Ward, Salt Lake Stake, Aug. 16, 1868, Church History Library, 16; spelling and capitalization standardized.

  8. Eliza R. Snow, in Mt. Pleasant North Ward Relief Society Minutes, Aug. 7, 1880, Church History Library, 56; capitalization standardized.

  9. Sarah M. Kimball, in 15th Ward Relief Society Minutes, 1868–1873, Church History Library; punctuation standardized.

  10. Jane Richards, in “R. S. Reports,” Woman’s Exponent, Sept. 1907, 24.

  11. Minutes of General Board of Relief Society, Apr. 19, 1944, Church History Library, 39–40.

  12. Belle S. Spafford, interview by Jill Mulvay [Derr], Dec. 1, 1975, transcript, Church History Library.

  13. Belle S. Spafford, interview by Jill Mulvay [Derr], Dec. 8, 1975, transcript, Church History Library.

  14. 參閱亨利·艾寧,「歷久不衰的慈助會傳承」,2009年11月,利阿賀拿,第123頁。

  15. Julie B. Beck, “‘Strengthen Thy Stakes’: Strong and Immovable in Faith,” in Awake, Arise, and Come unto Christ: Talks from the 2008 BYU Women’s Conference (Deseret Book, 2009), 86–87; Portuguese translation revised.

  16. Joseph Smith, in Relief Society Minute Book, Nauvoo, Illinois, Apr. 28, 1842, 38.

  17. 參閱賓塞·甘,「小小的服務」,1976年12月,聖徒之聲,第1頁。

  18. 參閱多馬·孟蓀,2009年11月,利阿賀拿,第85頁。

  19. 迪特·鄔希鐸,「幸福是妳們的傳承」,2008年11月,利阿賀拿,第120頁。

  20. 參閱賓塞·甘,「探訪教師」,1978年12月,聖徒之聲,第2頁;亦見教義和聖約20:53-54

  21. Camilla Kimball, in Caroline Eyring Miner and Edward L. Kimball, Camilla: A Biography of Camilla Eyring Kimball (1980), 175.

  22. 參閱凱西·韓福瑞,「堅強的手和慈愛的心」,2004年12月,利阿賀拿,第26-27頁。

  23. Quoted by Mary Ellen Smoot, in interview by Julie B. Beck, May 20, 2009, transcript, Church History Library.

  24. 參閱「堅強的手和慈愛的心」,第29頁。

  25. 參閱賓塞·甘,「探訪教師」,第3-4頁。

  26. 參閱維吉尼亞·簡森,「漣漪」,2001年1月,利阿賀拿,第109頁。

  27. 參閱瑪麗·史穆,1998年1月,聖徒之聲,第13頁。

  28. 參閱賓塞·甘,「探訪教師」,第4-5頁。

  29. Elaine Reiser Alder, “Visiting Teaching: The Multiplier Effect,” Ensign, Mar. 1985, 19.

  30. Elaine L. Jack, in Jaclyn W. Sorensen, “Visiting Teaching—Giving Selfless Service in a Loving Sisterhood,” Church News, Mar. 7, 1992, 5.

  31. Vivien D. Olson, “The Visiting Teacher Who Made a Difference,” Church News, May 15, 1982, 2.

  32. Hope Kanell Vernon, “The Visiting Teacher Who Made a Difference,” Church News, June 12, 1982, 2.

  33. 芭芭拉·烏因達,「共同努力:與總會慈助會會長團的一席話」,1985年10/11月,聖徒之聲,第11頁。

  34. Robyn Romney Evans, “In the Vineyard,” Ensign, Mar. 2004, 21–23.

  35. Lorenzo Snow, in “Prest. Snow to Relief Societies,” Deseret Evening News, July 9, 1901, 1; quoting James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