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研究所
教師資料第12課:建立錫安的偉業


「教師資料第12課:建立錫安的偉業」,復興的基礎教師資料(2019)

「教師資料第12課」,復興的基礎教師資料

教師資料第12課

建立錫安的偉業

早期的聖徒們受到主命令建立錫安的偉業後,便開始在密蘇里州的傑克森郡建立聚集地。本課旨在幫助學生找出,他們在今日能幫助建立錫安的方法。

教學建議

主命令祂的人民建立錫安的偉業。

請學生思考,他們曾多少次向天父祈求幫助,以知道祂希望他們在此生去做的事。

說明在1829年的春天,早在教會被組織之前,約瑟·斯密就為奧利佛·考德里、海侖·斯密和約瑟·耐特接受到啟示。這些人都渴望知道,主希望他們去做的事。在白板上寫出以下參考經文:教義和聖約6:611:612:6

請學生默讀這些章節,找出主對這每一個人說了什麼。

請一位學生讀出準備資料第1單元中約瑟·斯密的話。也可以播放影片「約瑟·斯密的教訓:為錫安作準備」(1:42)。請全班找出,關於錫安,約瑟·斯密作了什麼教導。

  • 你認為錫安為什麼是每一個時代都曾令神的子民關心的偉業?(請學生回想他們在準備資料學到的事情。)

將以下未完成的句子寫在白板上:我們可以藉由……來建立錫安。

說明1830年11、12月,約瑟·斯密在進行聖經的靈感翻譯時,獲得了關於古代先知以諾及他人民的啟示。請一位學生讀摩西書7:18-19,21,另一位學生讀教義和聖約97:21。請全班仔細聆聽,找出主對錫安的描述。

  • 從主的描述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來幫助我們知道如何在今日建立錫安?(將學生的回答列在白板上未完成的句子下方。學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也許會有像以下的例子:我們可以藉由成為一心一意、住在正義中,並照顧貧困者、成為心地純潔者來建立錫安。

  • 如果在家中、支會或分會中的每一人都「一心一意」,事情會有什麼不同?

請學生複習十二使徒定額組陶德·克理斯多長老在準備資料第1單元中的話。請學生找出,我們如何能成為一心一意。他們報告完後,你可在白板上的清單中加上將救主置於生活的中心並跟隨教會領袖

  • 你認為將救主置於生活的中心並跟隨教會領袖,如何能幫助我們成為錫安人民?

聖徒試圖在密蘇里州的傑克森郡建立錫安城。

說明聖徒從摩西書第7章學到,在救主第二次來臨之前,主的人民會再度聚集起來,建立另外一座錫安城(見摩西書7:62)。在獲得記載於摩西書第7章啟示後的幾個月,先知約瑟·斯密在教會大會期間獲得另一則啟示,揭示更多有關未來錫安城的信息(見教義和聖約第45篇)。

請全班一起讀教義和聖約45:66-71,找出錫安城的描述。

  • 你認為這個啟示對早期的聖徒有什麼影響?

提醒學生,約瑟·斯密後來透過啟示知道,錫安城的「中心地」是在密蘇里州傑克森郡的獨立城(教義和聖約57:3)。

  • 哪些挑戰使得聖徒無法在傑克森郡建立錫安城?(鼓勵學生回想他們從準備資料第2單元中所學到的事情。)

  • 聖徒被逐出傑克森郡後,可能曾有過哪些疑問?

錫安只能依據正義的原則來建立。

說明在密蘇里暴民以暴力將聖徒驅逐出傑克森郡之後的幾個月中,約瑟·斯密因「主為何讓錫安遭受如此大的災難」和「他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把〔錫安〕的繼承產業物歸原主」這些問題而苦惱(“Letter to Edward Partridge and Others, 10 December 1833,” josephsmithpapers.org)。主最終讓約瑟·斯密了解,聖徒為什麼會遭到迫害和驅逐。

請一半的班員複習教義和聖約101:2-3,6-8,另一半複習教義和聖約105:3-6,這些是他們在準備資料第3單元中研讀過的經文章節。學生在準備資料受邀要沉思以下的問題,請他們分享對這些問題的想法:

  • 哪些因素使得聖徒無法在密蘇里州傑克森郡建立錫安的偉業?

  • 主要求在後期時代想要建立錫安的人,需要有什麼行為和態度?(將學生的回答加到白板上句子我們可以藉由……來建立錫安下的清單中。)

說明雖然錫安的「中心地」是在密蘇里州獨立城(教義和聖約57:3),但先知約瑟·斯密教導:「只要有聖徒聚集的地方就是錫安」(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斯密〔2007〕,第186頁)。今日,這包括教會在世界各地所有的支聯會。

展示以下約瑟·斯密的話:

「我們必須以建立錫安為首要目標」(教訓:約瑟·斯密第186頁)。

  • 根據你對錫安的了解,你認為建立錫安為什麼是我們一個首要的目標?

給學生時間複習,他們從早期聖徒的經歷,以及有關建立錫安的啟示中學到什麼。請他們沉思自己現在能做什麼,來幫助他們的家庭、支會和分會建立錫安。你可以鼓勵他們記下所得到的想法與靈感,也可請幾位學生分享他們會做什麼。提醒他們不要分享任何太過個人的事。

為下堂課作準備

說明為幫助聖徒建立錫安,主啟示了諸多律法,包括獻納、道德、健康和安息日等律法。向學生強調,他們為下一堂課作準備時,會有機會學習其中一或多項主題。鼓勵他們準備好下次來上課時,就這一或多項律法分享他們所發現的獨特之處。